王世东,北京人,1973年出生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,教授,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,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5月12日,艳阳高照,地坛公园里一片热闹景象。和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,北京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世东坐在一个巨大的遮阳伞下,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义诊。当天是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,与他一起做义诊的,还有100多位名中医以及义工。王世东身穿白大褂,给病人把脉、问诊、指导用药。一位阿姨走来,一眼认出王大夫,她去年找王世东看病,一年后已经好转,今天特意趁着义诊的机会跟王世东表示感谢。
一则报道,触动从医志向
王世东出生在北京市丰台区西南部的云岗街。小时候他喜欢读报,《北京青年报》的一则报道引起了王世东的注意:云岗街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,母亲患了尿毒症,持续的透析很快就拖垮了整个家,年幼的儿子不得不过早地背负全家的重担。王世东平生第一次认识到,这个病对家庭的影响竟然这么大。他心想,如果将来学医,应该选跟这个病相关的专业。
真正促使王世东踏上从医路,是老师的推荐,因为肾病内分泌被认为前景好、工作稳定。选择专业后,王世东成为了后来的国医大师吕仁和的徒弟。30年过去了,王世东从每天跟在吕老师身后追问问题的学徒,变成吕老师的朋友和亲人。不仅担负起照顾他的职责,还是他的主治大夫。吕老师患有脑梗,虽然没有后遗症,但会头晕、耳聋。让王世东无奈的是,每次给他输液,他都打着吊瓶跑去出门诊,因为“这么多外地病人,来一趟不容易”。
不忘师恩,传承人文关怀
评国医大师期间,王世东给老师写材料,发现吕老师写了遗体捐献书,“愿意把遗体捐献给学校用于教学”。吕仁和的老师祝谌予的遗体,也已经捐献给相关机构。这些在医学路上奉献一生的人,身后仍不忘给医学做最后一次贡献。
王世东坦言,从医的确有风险,医患矛盾、诊疗失误让许多向往“围城”的年轻人望而却步。然而,大师的言传身教,成了王世东医学路上一路走下去的精神动力。在中医技术、学术之外,岗位责任感、医患中的人文关怀是最重要的师承。他认为自己很幸运,能够拜在名师门下。他常跟患者说:“如果有一天,疾病使我们联系在一起,我希望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倾诉、讨论病情,像家人一样团结并坚强地与疾病抗争!”
面对风险,有勇气和爱心
2003年,非典肆虐全国。非典在当时如同瘟疫,是致命疾病,且传染速度快,波及面广,恐惧气氛笼罩全城。东直门医院是北京的三大重灾区之一,医院封闭隔离,病人向外疏散。为了预防感染,所有医院停止接收病人,但医护工作者需坚守岗位。看着一个个牺牲的同行,大家个个草木皆兵。王世东却无所畏惧。有一天他发烧了,大家立即警惕起来,和他保持距离。科主任以工作辛苦为由,让他回家休息。他不服气,拍了个胸片,发现只是呼吸道感染。休息三天,烧退了之后,又拍个片子,发现没问题,下午就带着片子赶回医院。
非典期间,王世东所在的肾病内分泌科顶着感染风险,接收了8个病人。这些尿毒症病人停止透析,就会危及生命。王世东为病人透析、排毒、给药,陪病人一起走过了这道生死线。透析病人老人多,一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爷爷,情绪烦躁,一气之下把透析管子拔了,流了满床血。大静脉直通心脏,只能压迫止血,不能有丝毫懈怠。王世东把纱布放在颈脉上,用手压着,持续了将近一小时,终于转危为安。
和王世东一起抗击非典的,还有同科室的肖大夫。同甘共苦之后,他们收获了“革命感情”。说到这里,王世东无限感慨,“非典给我们的体会就是,风险来的时候,第一要有勇气,第二要有爱心。”
曾经一位姓彭的小伙子,因交不起医药费,欠费逃跑了。半天后,王世东接到电话,说有个病人在北京西站晕倒了。王世东表示,“这是我们医院的病人,我们还管。”病人被送回后,眼神散乱,手来回抓,无助的眼神看着王世东,说“王大夫,救救我!”随后,全院2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了一场大营救,直到次日凌晨,病人还是死了。“我们努力想办法,但希望患者及时就医,到专科大夫这接受专业治疗”。